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 《千字文》为何被视作古代最理想的儿童启蒙读物? 正文

《千字文》为何被视作古代最理想的儿童启蒙读物?

2024-05-06 03:17:32 来源:口口声声网 作者:探索 点击:744次

《千字文》为何被视作古代最理想的儿童启蒙读物?

千字文从一开始就是千字启蒙皇家用于习字的启蒙文本,不仅是何被读物这么简单,它通常还要跟字帖一起搭配使用。视作


《千字文》的古代产生,现在资料都查得到,最理是儿童梁武帝从府库中的王羲之字帖中选了一千多个字,然后让周兴嗣写成文。读物

这里就根据以上这三个人来说说千字文为何重要。千字启蒙

首先,何被王羲之,视作号称“书圣”。古代所谓圣,最理基本上等于是儿童正统的象征的意思,比如杜甫称诗圣,读物并不简单地说他诗写最好,千字启蒙而是意味着写格律诗以师法杜甫为正统;关羽号武圣,不是说他武功最好,而是他的忠义代表一种武人的正统精神。王羲之作为书法正统道统的地位,在梁武帝时期已经基本上是确定无疑的了,乃至于后来的欧阳询、虞世南都是沿着这一道统发展而来的,这个就不细说了。从一开始,千字文就有以学写王羲之的字为正统的书法正统启蒙意义在了。而后,几乎每一个书香门第世家大族,都会留下属于自己家族风格的千字文法帖,供自己家族的子弟学字。比如欧阳询、赵孟頫、文征明等。


其次,说说梁武帝,虽然这个皇帝以崇佛著称,但其实梁朝的文化是十分鼎盛的,可以说是整个南北朝时期的顶峰。无论是其太子萧统的昭明文选,还是庾信徐子陵这样连李白都折服的诗人,都是出自梁武帝统治时期。梁武帝对文化教育的推崇和建设的高度是很被低估的,而他选择从王羲之的字帖中出这样一个千字文来作为当时皇家教育子弟的文本,无意也是这一文化成就的丰碑之一。


再来说说周兴嗣。这一篇千字文的文章气韵实在是不得了,引经据典,囊括各种趣味知识,没有僵硬的道德说教,还讲究平仄押韵,不仅容易诵读,本身还是很美的文字。一千多个字还都不一样,这可谓是千古一文。一千多年来依旧无人能出其右。


最后要说说古人学千字文的方法,并不仅仅是把文章背下来这么简单,还要一个字一个字掰开了揉碎了地学,从字的本源、六体、演绎、延伸、用法等角度学,这个过程叫“训诂”,古代的“小学”实际上就是“训诂”,最后还得练习相应的书法帖。

今天我们把这个过程省略掉了,所以导致我们哪怕上到大学中文系,对于文字的那种熟悉感和合一感仍然是不够的。


我自己这几年也努力在重新开始进行这一过程的学习,并且把它们写成笔记,给自己家的娃上课,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今日头条”关注我“曲江家学”,搜索“曲江家学 千字文”读一读。

回答完毕,

一点个人愚见,权作抛砖引玉~

欢迎关注“曲江家学”,共同学习、探讨文化的传承与修习之道。

《千字文》在古代被视为最理想的儿童启蒙读物,而且现在也很受重视,我想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字不重复可以识字

《千字文》共125句,每句8个字,刚好1000个字,每个字都不重复。古时候不像现在一样有音像、声音等电子读物,教孩子识字是唯一的选择,古时候没有国家出资的学校,都是家族性质的私塾,能够上学的都是比较好的家庭,一个家族会请一个有知识的先生教孩子启蒙。

一边是很多孩子没有读书的机会,另一边是有机会读书的孩子读私塾,蒙童假如能够都把这么多字都认识了,那是很了不起的。

二是平仄押韵培养韵律

认真读过《千字文》的人都知道,四字短句咏读起来是平仄押韵,朗朗上口,大声吟哦的话,会很享受朗读带来的韵律美感。

假如小朋友从小能够熟记或背诵,不管能否理解文中的意思,说起话来也会口出成章,韵律十足,为以后写作诗词歌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做到张口就来,对仗押韵了。

三是搞懂弄通掌握知识

尽管《千字文》只有一千字,但是内容却涉及面很广,有天文自然、上古传说、德行修养、终极追求、人伦关系、爵位途径、都城殊荣、贤士功绩、谋略名将、华夏画卷、治国条件、中庸之道、官场智慧、自然规律、日常习惯和把握人生等十五个方面。

假如小朋友不仅识得了这么多字,又能够读通背诵,甚至都内容都掌握得一清二楚,那以后就会有很大的前途,堪称神童了,哪有家长不让孩子读这本启蒙读物的呢?

写在后面

好了,以上三点,就是《千字文》为何被视作理想儿童启蒙读物的理由,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前期,我对《千字文》有一个研读,共有十九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翻阅。

我是七零尾的@高山码字,平时喜欢读书和写作。

喜欢我的朋友加我关注吧,您的点赞、推荐、收藏和转发会使更多的人一起共同进步。

《千字文》是国学经典,虽然现在我们谈及国学,总觉得有时学起来太过于机械,单是背诵,刻板抽象,毫无生趣。但就《千字文》来说,其构思妙极,音韵谐美,上通之天文,下涵之地理,知识丰赡,又文采斐然,不可不读,不可不思,也不可不会。

编辑搜图

《千字文》整篇,从天地玄黄开始,焉哉乎也结。短短千字,诉古人之宇宙观,世界观,遍谈神话历史,寻山川河流,讲生活百态,探治国安邦。

其智慧之一在于,谈人生处世,其道理通俗易懂,却又极其深刻。如“知过能改,得能莫忘”,到今日我们告诫人,也莫过于此。知道自己有过错,要改正,找到适合自己的事,不要轻易放弃。道理极简,几人能做到?

而谈之:“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信使可覆,器欲难量”,不要谈论别人短处,也不要凭着自己的长处不思进取。做人诚实,度量要大。这些话过时与否,显然没关系。字字珠玑,发人深思,告诫幼儿,何其幸哉。

此类所举,枚不胜数。不单单是人生智慧,也有最本质的善恶观,最基础的生活知识。且阅读是没有什么障碍的,简单却富含智慧。

编辑搜图

如开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古人呈一脉之思想,以天地开篇。天青色,地黄色,宇宙始于混沌时期。而日出月落,月盈月亏,星辰列于天空中。 此篇即是古人之宇宙观,世界观。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吕律调阳。这一段时间,寒来暑往,秋收冬藏是几千年来在这片黄土地上不断演绎的历史和现实。而积累数年的闰余终成一闰年,用之六律六吕调之阴阳。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谈完时节,马上点明云气上升成了雨水,夜里露水凝结成霜。而金沙江里多黄金,昆仑山里玉石藏。既有生活常识,又覆盖中国地理知识。不可谓不妙绝。

剑号巨阙,珠称夜光。果珍李实 ,菜重芥姜。巨阙宝剑夜光珠,果之珍品李和奈,菜里最重要芥和姜。坨子是沙果。从地理知识,到宝剑明珠,果珍蔬菜,可谓之百科。

海咸河淡,鳞潜羽翔。龙师火帝,鸟官人皇。海水河水咸淡之分,鱼游水中,鸟飞天上。龙师即为伏羲氏,火帝乃为神龙氏。少昊用鸟命百官,三皇之一是人皇。从地理,生物知识,追溯中国古代历史及传说。

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让国,有虞陶唐。仓颉造字,嫘祖制衣,尧舜禹禅让。

吊民伐罪,周发殷汤。坐朝问道,垂拱平章。商王成汤周武王姬发都安抚百姓,兴伐大业。贤能君王,当做朝堂,与大臣探治国之道,便可功绩昭彰。过渡于商周,并探讨治国之道。

爱育黎首,臣伏戎羌。遐迩一体,率宾归王。体恤百姓,八族来归,普天之下方成一体。续谈治国之道。

鸣凤在竹,白驹食场。化被草木,赖及万方。凤凰竹林歌唱,小马草地欢食,君主恩泽,遍及四方。

编辑搜图

所举甚长,谅无法包含整篇。个中道理一读便知,但知道不意味着会,会不意味着能做到。细读之后要深思,深思之后要力行,如此谓之读也行也。对儿童来说,须读,对成人来说须知,对圣人来说,须行。

千字文字字引经,句句用典,内容更是包罗万象,天文地理,文史典故,政治经济,为人处世,共计千字,并无雷同。且四自一组,两组一句,对仗工整,平仄押韵,朗朗上口,易读宜诵。一能识字,二能学文,且历代书法大家咖多有千字文墨宝传世,篆隶草行楷五体皆有,如智永真草千字文,欧阳询行书千字文,邓石如篆书千字文,席夔隶书千字文,赵孟頫行书千字文,怀素大小草千字文等等,仅文征明千字文就有多个小楷版本和行书传世,学千字文还能兼练书法。一劳多得,是以千百年来,多以千字文开蒙。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

上面的话摘自《千字文》

《千字文》是南朝时期梁武帝为了教育儿女,命大臣周兴嗣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写的碑文中拓下一千个不重复的字编纂而成的四言韵文。《千字文》内容涉猎广泛:自然、社会、历史、文化、伦理、教育等。因此,《千字文》在此后的岁月里一直被当成儿童启蒙教育读本中重要的一种。

千字文,由南北朝时期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纂、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在隋唐之前,不押韵、不对仗的文字,被称为“笔”,而非“文”)。梁武帝(502—549年)命人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选取1000个不重复汉字,命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编纂成文。关于这部书,传载之异甚多。李绰《尚书故实》载:“千字文,梁周兴嗣编次,而有王右军书者,人皆不晓其始。乃梁武教诸王书,令殷铁石于大王书中拓一千字不重者,每字片纸,杂碎无序,武帝召兴嗣谓曰:‘卿有才思,为我韵之。’兴嗣一夕编缀进上,鬓发皆白。总的来说,还是史家记载较为可信。姚思廉(公元557-637年)《梁书》载云:“高祖以三桥旧宅为光宅寺,敕兴嗣与陆倕各制寺碑,及成俱奏,高祖用兴嗣所制者。自是《铜表铭》、《栅塘碣》、《北伐檄》、《次韵王羲之书千字》,并使兴嗣为文。” 这里的《次韵王羲之书千字》,便是《千字文》的前身。姚氏撰《梁书》,多参考其父姚察(公元533-606年)旧稿。史载姚察年十二岁便能属文,十三岁即经太子萧纲引于宣猷堂听讲论难,此时距周兴嗣(公元469-537年)逝世仅二十年,且其父僧垣为梁武帝礼遇甚厚,所载当有可靠来源。那么,这里所说的《次韵王羲之书千字》究竟是谁写的呢?启功先生曾写过两篇文章专门探讨有关《千字文》的情况,大致意见是此文当为梁武帝下令撰写而成,后用王羲之写过的字集摹一卷。武帝勅撰此文的用途如何,史书并未仔细说明,然而据《尚书故实》或韦绚(公元801-866年)《刘宾客嘉话录》的记载,当为梁武帝萧衍(公元464-549年)为诸子所编的识字课本,可见史评为“儒雅”且“笃好文章”的武帝确有识见,他深悉和谐整饬且富于韵律的诗歌形式对童蒙开化的重要意义,便令周兴嗣“韵之”,从而使这一识字课本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的类四言长诗面貌产生,并在中国文化中放射出极大的能量。

作者:探索
------分隔线----------------------------
头条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排行榜